編者按:6月4日,《洛陽晚報》整版刊載“《黃帝內經》明確記載:推拿發源于洛陽 從唐代開始走出國門”文章,講述“河洛推拿”的承繼與發展,全文如下: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博大智慧。
按摩,又稱推拿,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黃帝內經》對推拿發源于洛陽有明確記載。近日,記者采訪業內人士,并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推拿和洛陽的故事。

學生們認識穴位、學習推拿手法
推拿發源于洛陽,《黃帝內經》有明確記載
“推拿發源于洛陽,《黃帝內經》中有明確記載。”河南推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韋保新說。
按摩,又稱推拿,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專著,其《素問·異法方宜論篇》中明確記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這里的“按蹺”即推拿的古稱,中央,指我國的中原地區,相當于現在的河南洛陽一帶,是當時黃帝部落的活動中心。因此這段古文翻譯成現代白話的意思是:洛陽地區地勢平坦,氣候溫潤,寒溫適宜,故物產豐富。洛陽民眾吃得好但缺乏鍛煉,容易患痿痹、厥逆、傷熱等疾病。治療這些疾病適宜用導引、按摩的方法通行氣血。因此,導引、按摩最早出現在洛陽地區,并從洛陽流傳出去。
據專家考證,按摩誕生于商代的洛陽,當時手法的名稱為“拊(fǔ)”。在甲骨卜辭中多次出現,本義是一個人用手在另一人腹部或身上撫摩。《說文》曰:拊,揗(xún)也。揗,摩也。秦漢時期,已有完整記載推拿防治疾病的專著,據《漢書·藝文志》所載,此期成書的《黃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被認為是我國第一部推拿專著。
從洛陽走向世界,成為綠色保健治療手段
按摩在洛陽誕生后,迅速發展壯大,并逐漸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成為各國人民防治疾病的一種綠色、健康的治療、保健手段。
在文獻記載中,按摩第一次運用于醫學實踐,發生在洛陽周邊的三門峽。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周代,虢(guó)國太子突然休克,昏迷不醒,眼看就要斷氣了,正好名醫扁鵲從這兒經過,運用按摩、針灸的辦法,成功救活了虢國太子,成為傳頌千古的佳話。
隋唐時期,按摩在洛陽、西安等地得到了很大發展。隋朝,洛陽太醫署(相當于太醫院)內就有“按摩博士”的職務。唐代,洛陽的按摩醫生分“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三個等級。按摩在這一時期逐漸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之后輾轉傳到歐洲,促生了世界各地的按摩技術。
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療法進一步發展,其治療范圍更加廣泛,不僅僅局限于“損傷折跌者”,在婦產科中也進行了運用,如運用腹部按摩手法催產。由宋太醫院編著的《圣濟總錄》對推拿進行了總結、歸納和分析,認為推拿和導引是兩門不同的學科,就推拿的含義及按法與摩法的區別進行了闡述。
明清時期的推拿療法有了較大發展,太醫院將推拿列為醫政十三科之一,推拿療法廣泛運用于成人和小兒各科,明代萬全著的《幼科發揮》一書首次提出了“推拿”一詞。明代是小兒推拿快速發展的時期,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多部小兒推拿代表性著作,包括《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秘訣》等相繼問世。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推動下,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正規推拿教育和推拿臨床工作,同時開展了推拿作用和治病機理的初步研究及推拿歷史文獻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療法》《中醫按摩學簡編》等推拿專著。

外國友人感受推拿
發揮品牌優勢,擦亮“河洛推拿”金字招牌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近年來,推拿的運用不僅僅在于疾病治療,更多的在于治未病、保健、調理等方面的需求。
“多年來,學院充分利用推拿起源于洛陽這一得天獨厚的中醫藥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出了‘河洛推拿’金字招牌,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韋保新說,今年我市“兩會”提出,要圍繞省委省政府對洛陽發展新的賦能定位,發揮洛陽特色中醫藥品牌優勢,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進文化繁榮興盛。
在韋保新看來,洛陽有著豐富的中醫藥文化資源:推拿發源于洛陽;《黃帝內經》成書于河洛地區;伊尹是中藥湯劑的創始人;龍門石窟的藥方洞被稱為“民間慈善醫院”;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立的“別坊”是我國最早的公立慈善醫院;唐太宗貞觀年間在洛陽設立的“尚藥坊”,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專科學校;中醫藥還一直是古絲綢之路商貿活動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中醫藥不僅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著力量,也正吸引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目光。
全文鏈接:http://lywb.lyd.com.cn/html2/2020-06/04/node_90.htm